2018年7月7日上午,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贵州省优秀校园文化育人基地暨贵州省人文社科示范基地——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教授王胜军博士,应邀为到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学习培训的五十余位浙江宁波中小学教研员专题讲授“王阳明和阳明心学”。专题讲座在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勉学堂举行。
在讲座过程中,王胜军教授从“立志向学”、“龙场悟道”、“心学大成”三个部分的讲述入手,将王阳明一生的经历和行为归结为对儒家成圣成贤之道的不懈追寻。
在“立志向学”部分,王胜军教授主要讲述王阳明早年的追求和彷徨。为了实现做第一等事即“成圣成贤”的愿望,王阳明热烈地追逐着外在的知识世界:或者苦读兵书,上疏朝廷,为边务慷慨陈词;或者沉溺于佛老之学,以致于某次与道士谈天,新婚当天消失了“新郎”;或者痴心于文学的创作和对书法艺术的追求;或者从事于程朱理学,从“官署格竹”的格致法到“循序致精”的读书法,王阳明都一心投入其中。
在“龙场悟道”部分,王胜军教授主要讲述王阳明人生和学术的转向。王阳明谏君失败之后,最先准备隐居武夷山中,但是在孝、忠精神的激励之下,最终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前往贵州龙场之路。在龙场,王阳明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但是他在与思州太守、贵州提学副使和水西土司首领的交往中,安贫乐道,保持了自己高贵的人格。最终认识到生命意义的提升绝不是依据外在知识,而是要从“劳其心志、饿其体肤”的实践中去体认天理、反观良知。
在“心学大成”部分,王胜军教授主要以“心”的角度对阳明心学进行解说。首先,王阳明的“心”从本体而言共分为四种状态:乐是心之本体;定是心之本体;心之本体是自足的;心之本体是光明的。其次,心体会被遮蔽,必须去其遮蔽,才能复还其心体的乐、定、自足、光明的本有状态。这就是“致良知”。主要方法有三:一是静坐以绝外诱;二是省察克治以消邪念;三是事上磨炼以增进还复良知的能力。
图文: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办公室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