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悟践行:纪念王阳明龙场悟道510周年暨黔中王门研究40周年学术研讨会举行

发布时间: 2018-06-17 浏览次数: 453

    2018616日,“体悟践行:纪念王阳明龙场悟道510周年暨黔中王门研究4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贵州师范大学举行。研讨会由贵州省儒学研究会、贵州省修文阳明文献研究中心、贵州师范大学贵州阳明文化研究院、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bte365娱乐线(阳明文化研究院)联合主办。

来自贵州省儒学会、贵州日报、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阳学院、山西大学、安顺学院,以及来自阳明龙场悟道之地、心学之源贵州省修文县的修文阳明文献研究中心、修文县文联、修文县史志办、修文县信息中心、修文阳明文化研发中心、修文阳明文化园等的近40位阳明学专家学者及阳明文化爱好者、传承者参加研讨会。会议收到研讨学术论文近40篇。

  贵州省儒学研究会会长、bte365娱乐线荣誉院长张新民教授,贵州省儒学会副会长、修文阳明文献研究中心负责人、bte365娱乐线兼职研究员杨德俊先生等,以及贵州大学阳明学院院长张寒松教授,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院长、中国文化书院常务副院长张清教授,贵州省儒学会常务理事、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中国文化书院)张明副教授,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中国文化书院)副教授邓国元博士,贵州省儒学会副秘书长、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中国文化书院)副教授栾成斌博士,贵州大学阳明学院副教授刘凤霞博士、朱小明博士,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李安教授,贵州日报高级记者、贵州日报文化遗产主编、贵州省人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小梅,安顺学院张立新教授,修文县志总纂夏之奎先生、修文县文联主席李小龙、修文阳明文化园副总经理唐耀、修文阳明文化研发中心谌业军先生等出席。

  为期一天的研讨会分四个阶段进行发言与讨论。贵州省儒学会副会长、贵州师范大学贵州阳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史光辉教授主持第一阶段的会议研讨。

贵州大学张新民教授作了“体悟与践行”的开幕式致辞;贵州大学张清教授发言:全方位开展阳明学研究与阳明文化传承;修文县六屯乡党委书记周红发言:发挥文化优势,助力乡村振兴;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李胜杰副教授发言:阳明文化与社会治理;贵州师范大学贵州阳明文化研究院教授张春香发言:易学视域下的王阳明“良知”观;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院长赵平略发言:龙场悟道与贵州精神;贵州大学张明副教授发言:坚守与笃行:黔中王门研究四十年的回顾与展望。

  贵州大学张新民教授在开幕致辞中指出:黔中王门具有一个独特的特点,就是讲求体悟与践行。张新民教授认为,阳明学是一种生命的学问、行动的学问、实践的学问,如果用知识来分析、分解,可能反而违背了阳明学的真精神。贵州的阳明学派可以叫“体悟的阳明学”,而不是“知识论的阳明学”。观察一下,日本的冈田武彦真正做到了体悟和实践。他在修文写了“兀坐养气”,通过静坐证悟本体,然后又帮助别人去证悟本体,回到良知,完成人格完善。

张新民先生还从先秦儒家进行了追溯,指出儒学就是一种生命的学问,而不是外部的学问。从孔子的“仁学本体学”的实践化以来的儒家,可以归结为“本体的实践化”。实践化就是社会化、人文化,就是成德成圣,建立人间合理秩序。既有仁爱精神,又有理性精神,是良知到场的实践化。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都是实践。贵州是王阳明活生生体认的地方,是在用实践功夫体认真理。他践行“本体实践”的方法,大家都应该继承这种方法。如此,未来的中国更大有希望。

贵州大学张清教授在发言中认为,龙场悟道是形成阳明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完整思想体系的起点。从哲学内涵层面对阳明思想体系的研究,体现了阳明心学所达到的思辨、体悟、和践行高度,是对阳明学说及阳明文化加以研究、传承与弘扬的核心和引领。同时,对于阳明文化及阳明三不朽伟业的研究与发掘应该不仅局限于此,还可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对阳明及其后学的阳明历史遗迹考察研究、阳明文献考辨、阳明图像集成与分析、阳明文学与诗词研究、阳明书画墨迹研究、阳明军事业绩挖掘、阳明社会管理与运行研究、民族团结和谐思想研究、阳明社会心态思想研究等诸多领域。在其中,对黔中王门的历史文献、历史人物、历史遗迹的深入挖掘与研究更显得具有重要意义。

  贵州大学张明副教授在发言中认为,40年来黔中王门研究具有四个显著特点:1)起点早:1978年,贵州率先对修文王阳明遗址进行重建并恢复开放,贵州学界由此展开对黔中王门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40年来做成了一件事情,即提出“黔中王门”这一概念,并论证该学派存在的客观性,受到学术界认可和赞同,弥补《明儒学案》缺载“黔中王门”这一学派的遗憾。(2)时间长:黔中王门研究40年经历了三个阶段,1980-1990年代是第一阶段,引领风气之先,先后召开国内、国际阳明学会议,申请国家社科课题,出版大量论文和研究丛书,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果;2000年以后是第二阶段,特别bte365娱乐线《阳明学刊》出版以后,在海内外产生良好影响;2011年习近平同志在bte365娱乐线发表“五九讲话”后为第三个阶段,贵州阳明学研究进入新的繁荣发展时期。3)成果突出:黔中王门研究围绕几个重点领域展开,即“龙场悟道”的内涵与意义及其对黔中王门影响的研究;黔中王门原始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黔中王门源流演变与心学成就研究;黔中王门历代弟子的个案研究等,都取得丰富成果,在全国阳明学界中是名列前茅的。(4)格局良好:目前黔中王门已经形成“一个中心、三足鼎立”的局面,同时形成老、中、青三代相结合的良好格局。

  张明同时指出四个展望:(1)文献资料需进一步深入挖掘;(2)对黔中王门弟子一些重要人物需要挖掘和研究;(3)黔中王门与其他王门的对比研究需要高度重视,黔中王门的总体学派特点必须揭示出来;(4)王阳明与黔中王门对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巩固的“经验”应该受到重视,可以为当前中国少数民族和边疆治理提供借鉴意义。

  研讨会第二阶段发言及讨论由贵州省儒学会副会长、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院长赵平略教授主持。

贵州大学阳明学院院长张寒松教授发言:通识教育与阳明思想相融合的初步思考和实践;修文县志总纂夏之奎发言:王阳明“心即理”中人性的两面性;贵州大学栾成斌副教授发言:《阳明学概论》通识课程建设的体悟与思考;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李安教授发言:面向企业的阳明心学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贵州大学阳明学院刘凤霞副教授发言:化民善俗 风化有益——谫议阳明先生的戏曲观及其戏剧发展史意义;贵州师范大学贵州阳明文化研究院王进教授发言:“严心性之别”——对阳明“心学”之反思;安顺学院张立新教授发言:王阳明的历史世界——明代学术转向与阳明学;修文阳明文化园副总经理唐耀发言:中国阳明文化园的管理及龙岗书院建设近况。

  贵州大学张寒松教授在发言中表示,贵州大学阳明学院自20147月成立以来,不断学习和实践通识教育与阳明思想,初步实现了通识教育与阳明思想的融合发展。

在理念层面,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思想是学院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以阳明为‘知己',进德修业,知行合一”的院训,反映出通识教育目标、内涵、精髓及方法与阳明思想内涵、精髓与方法的高度契合。

在实践层面,学院把《阳明学概论》、《王阳明及其《传习录》导读》、《王阳明与贵州文化》等课程列为内在核心和独特标识课程重点建设;开设“阳明大讲坛”通识教育系列讲座;成立马克思主义青年学习社和阳明书屋等社团,开展包括国学诵读大赛、诚信演讲比赛、宪法知识大赛、心理情景剧大赛、早安阳明晨读等思想文化教育活动;整合学生养成教育、信仰教育等主题,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新生导航指导体系;把通识教育、阳明文化教育的空间延伸到学生宿舍,试行学舍制学生管理模式;加入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发起组建了全国阳明教育联盟。

  贵州大学栾成斌副教授在发言中围绕《阳明学概论》通识课程认为,阳明学的研究需要接地气,需要进入到生活实践,让人从心里认可。在具体的《阳明学概论》课程实践中,我们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立志,另一方面从静坐拔根与事上磨练两方面实现“养心”的目标;

阳明学的课程建设需要开阔视野,我们将整个明代历史作为阳明思想的观察背景,组织学生结合各自专业展开讨论演讲,效果不错,同学们的精神面貌大有变化,自信心提升,心态更加平和。建设精品课程,注意课程数据的保存整理研究,长久积累下去。总之,努力实现照着讲,即讲清楚,讲准确,讲完整;实现接着讲,即接地气,听得懂,用得上;实现对着讲,即中西文化之间的打通。

  贵州大学刘凤霞副教授在发言中认为,王阳明的“良知”与“致良知”学说,影响了其戏曲观。他在《论复古乐》中,特别强调戏曲的教化功能,认为戏曲应“将妖淫词调俱去”,只取“忠臣孝子故事”,以激发百姓良知,使民俗“反朴归淳”。阳明的一些剧评言论也颇有见地,其剧评诗《观傀儡次韵》,抒发了贬谪贵州时“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隐喻况味;

阳明先生的戏曲评论,引起不少剧作家、戏曲理论家及心学家的重视。刘宗周、黄宗羲等大儒的乐艺相关学说,汤显祖、徐渭等剧作家的戏曲创作均对此有所染溉;阳明学人日益深化的讲会、劝善思潮,促使戏曲文体地位获得本质的提升。当时,戏曲受众覆盖“天下四民”,宫廷观剧、民俗演剧成为社会风潮,职业戏班、文人家班得以勃兴,促使社会的文化权力有所下移,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戏曲在发展过程中“由俗至雅”又“由雅至俗”的行进演变轨迹。

    研讨会第三阶段发言及讨论由修文县信息中心主任宋安辉先生主持。

贵州大学副教授邓国元发言:论王阳明思想的“最后定见”——兼论“四句教”与“致良知”之间的思想关系;贵州师范大学贵州阳明文化研究院副教授朱云飞发言:集义与致良知——阳明答陆澄问夜怕鬼者发微;贵州师范大学贵州阳明文化研究院副教授刘兆玉发言:浅谈阳明四句教在晚明的发展;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副教授吴小丽发言:佛教心性论对阳明心学的主要影响;贵州师范大学贵州阳明文化研究院副教授汪洋发言:论王阳明思想与王通的契合;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副教授顾毳发言:阳明以理制情的多维诠释;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副教授叶冬梅发言:花实与根本——王阳明的学问观。

  

贵州大学邓国元副教授提交会议的论文以钱德洪的《刻文录叙说》、王龙溪的《滁阳会语》以及黄宗羲《明儒学案》中的相关论述为中心,结合学界的相关研究,对阳明思想的“最后定见”问题进行了“新”的定位和诠释。

在发言中邓国元副教授认为,王龙溪《滁阳会语》中“逮居越以后”一段文字是把握阳明思想“最后定见”问题的关键。总体来说,龙溪《滁阳会语》中“逮居越以后”一段文字内容,体现的是龙溪本人对阳明思想的创造性诠释,并不能作为判定阳明思想“最后定见”的客观依据。在合理理解和定位龙溪《滁阳会语》中相关论述的基础上,邓国元副教授明确指出,无论是就阳明本身,还是就钱德洪、王龙溪等弟子的理解而言,“致良知”即为阳明思想的“最后定见”,“四句教”是“致良知”命题下的诠释性命题,而非“致良知”之后的另一思想阶段。

研讨会第四阶段发言及讨论由贵州大学栾成斌副教授主持。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阳明文化研究院副教授吕相国发言:明中期程朱理学对阳明学的批判与反思——以崔铣为例;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副教授程瑜发言:龙场悟道与阳明人格学说的构建;修文县信息中心主任宋安辉发言:传承学习阳明心学之我见;贵州师范大学贵州阳明文化研究院副教授谢群洋发言:从得君行道到觉民行道——兼论儒学的现代化;修文阳明文化研发中心谌业军发言:龙场悟道及其现实意义与价值;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副教授陈浩发言:阳明心学存在论的二重结构;贵州大学阳明学院副教授朱小明发言:论《大学》“三句教”的人学思想及其道德精神——以阳明心学为中心;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副教授郝光明发言:罗近溪与禅;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中国史硕士研究生关春红提交学术论文:“孙应鳌心学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影响”;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中国史硕士研究生王建明发言:王阳明的技艺观。

  贵州大学朱小明副教授在发言中认为,《大学》“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句教内涵深刻而深远,精炼而富哲理的字里行间充满了人文气息和道德精神,充分体现了儒学道德哲学的丰富意蕴。王阳明对于《大学》古本的推崇更是体现了他独特的心学特质和悲悯情怀。

她认为,“明明德”为人之道德生活奠定了本体之源,“亲民”为人之社会生活提供了伦理之范,“止于至善”为人之德性完美指明了终极之方,充分表现出传统儒学修己而安人、内圣而外王的人生图景。《大学》的这种人学思想和道德精神有着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对于当今社会也有着积极的借鉴价值和启迪意义。

  贵州大学中国史硕士研究生王建明认为:“技艺”一词在一开始并没有共同作为一个词语出现,并且它们的意思并不相同,许慎《说文解字》把“技”解释为“巧饰”,而把“艺”解释为“种植”;但是到“五经”形成的时候,“技”和“艺”两个字的含义已经指向同一个意思。而“技艺”一词出现是在汉代,“技艺”一词的含义远远超出了今天所说的“技术”的范围,《周礼·地官司徒》中将礼乐也纳入到了“技艺”的范围。在后来的演变中,“技艺”的具体发生着变化,礼开始越出了“技艺”的范畴。

总体而言,“技艺”所指代是一个与道德相对的、关于具体技能的概念。儒家对于“技艺”之学的态度,在先秦基本上是“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对“技艺”并不特别看重。即便如此,先秦儒家仍然认为“技艺”对于国家的政治和个人的修养是有帮助的。到宋代,随着心性儒学的兴盛,儒家的关注重心进一步集中到德性的修养,“技艺”的地位较先秦降低。王阳明对“技艺”的态度承袭了这样的看法,他将“技艺”纳入“良知学”体系中,认为“技艺”在“明德”阶段是没有必要理会的,而在“致良知以格物”阶段则是有必要的。但这一阶段对“技艺”的讨论,应当在良知的基础之上根据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自我的才能而讲论“技艺”。

会议间歇,来自贵州大学、贵州日报、修文阳明文化园的部分与会者还就阳明文化传承与弘扬相关问题进行了小范围的探讨。会议最后阶段,儒学会会长张新民教授主持召开了儒学会专题会议,就学会的学术研讨、服务社会、经费安排等工作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图文: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办公室

 
 
版权所有:bte365娱乐线(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